推动非遗民族文化进课堂 花西子助力云南民族文化传承

来源:网络 2021-12-16 16:23:32  阅读量:11469   会员投稿
推动非遗民族文化进课堂 花西子助力云南民族文化传承

非遗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杨家林给通红甸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授课

12月6日,云南省华宁县通红甸彝族苗族乡中心小学、山羊母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又迎来了“民族文化课”。在“民族文化课”上,孩子们将学习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苗族服饰刺绣和苗族芦笙舞。目前这两堂课已纳入这两所小学的日常教学,每周开展两次。这也是当地小学首次将民族文化课堂纳入教学。

据悉,这两堂“民族文化课”于今年10月份正式开设,由当地文化局、教育局、玉溪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部门指导,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永英和杨家林、学校老师及花西子母公司旗下的宜格慈善基金会共同完成课程开发,旨在培养当地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助力当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华宁县通红甸彝族苗族乡是华宁“老少边穷”乡镇,也是华宁县唯一的苗族、彝族集聚的乡镇。乡中心小学和山羊母学校均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彝族、苗族学生约占学生人数的50%以上。但在民族文化课堂确立前,学生们只能通过节假日地方的一些活动,或家人讲述了解当地民族的非遗文化和技艺。

为了将民族文化引入课堂,今年7月开始,花西子母公司旗下的宜格慈善基金会联动玉溪市文化局、玉溪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多方,共同寻找当地非遗传承人,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对这两所小学的美术、体育老师开展多次培训和指导。

最终,经学校老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梳理民族文化课程教案,在多次验证和试课后,决定采用“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授课模式,将民族非遗文化内容与现代教学理论相结合,让学生更快速、全面地了解非遗知识,掌握民族技艺。

今年10月,经多月筹备,在前期创建刺绣手工室、民族舞蹈室的基础上,民族文化课堂终于正式开课,主要在山羊母小学和通红甸小学的3-6年级开展。课程设计为:三至四年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开展简单的实操训练;五至六年级学生以实操训练为主,学习并掌握基本的民族技艺。

推动非遗民族文化进课堂 花西子助力云南民族文化传承
推动非遗民族文化进课堂 花西子助力云南民族文化传承

学生和老师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练习刺绣和芦笙舞

开课以来,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一周两次的民族文化课堂已然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期待。目前,孩子们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苗绣针法和简单的图案,对芦笙舞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已可以完成简单的曲目和动作。同时,两所小学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孩子们展示的刺绣作品、集体表演芦笙舞。

山羊母小学校长浦恩奇表示:“我们是彝族苗族乡,开展这些民族课程很有必要,不能让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失传。民族课程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课业学习外体验了更多的民族文化。非常感谢花西子在民族文化课程中,长期给予的帮助。”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漫长艰巨的任务。花西子在秉承传播“民族美就是世界美”的基础上,通过公益项目持续助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今年5月,由花西子所属的宜格集团捐资,浙江省宜格慈善基金会执行,“华宁县花西子希望小学”在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通红甸乡山羊母小学正式挂牌,在援建综合楼的同时,花西子还在小学内还配套打造了一间民族文化传承室和一间民族舞乐传承室。

推动非遗民族文化进课堂 花西子助力云南民族文化传承

据了解,筑梦基地是一项中长期支持计划,在未来3年里,花西子讲为学校提供资源支持,深入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联动当地非遗民族文化传承人,带动学校美育老师,以及外部的专家资源等,共同打磨出民族文化课程的标准课件,持续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花西子公益负责人表示,未来计划在通红甸彝族苗族乡更多学校开展此课程。“传承民族文化是花西子一直坚持在做的事,并且在未来也一定会继续做下去。希望在援建希望小学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打造文化课堂等软性设施,以助学助力更多民族文化传承。”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

30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