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冬奥会外国志愿者的梦想有一座不起眼的建筑
一名冬奥会外国志愿者的梦想
在冰丝带速滑馆的东南方向,国家体育馆和冰立方的正北,有一座不那么起眼的建筑每天,许多趟班车往返于这座建筑和北京冬奥会各个场馆之间没有任何一场冬奥会比赛在这里举行,却有一篇篇精彩报道,一段段震撼人心的视频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这里就是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
在主媒体中心地下二层,一处木板和玻璃围起来的方寸之地,是志愿者李遐和她的小伙伴在此次冬奥会中的赛场——为媒体提供咨询和服务,如采访预约,场馆信息,赛事直播,膳食餐饮等。
她所在的团队共有6名志愿者,每3人一组轮值早班和午班但在李遐看来,志愿者的工作并不会在你离开工位的那一刻结束,也没有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之分,随时都要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每当有人问到我不负责或不了解的问题时,我尽量不说‘我不知道’这种话,而是尽力帮他们找到答案,比如告诉他们哪个窗口或者什么地方能解决问题李遐不希望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感到迷茫和无助
在李遐看来,对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而言,语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技能每天都会有几十个人来咨询,其中外国记者约占70%她每天会面对带有各种口音的英语,有的容易听懂,有的很难懂,但无论是哪种口音的英语,都各有各的魅力,有意思的是,她也会面对各种口音的普通话,很多港澳台记者的普通话听起来非常好玩儿
不过,任何口音都难不倒我李遐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她去过40多个国家,欧洲和亚洲的国家基本上都走遍了,会说流利的中文,英语,俄语和乌克兰语,还会说基础的法语,因为此前在成都生活了7年,她还能听懂四川话李遐说,很多中国志愿者的英语水平非常高,但也有他们听不懂的时候,每当志愿者听不懂的时候,就会叫我过去帮忙沟通
志愿者这一身份也让李遐有了观察中外记者的机会据她观察,不管是外国记者,中国记者还是志愿者,都会自觉遵守防疫规定每个外国记者都戴着口罩,还常给手部消毒,除了喝水和吃东西,我没看到谁在公共场合摘下过口罩
她注意到,来报道北京冬奥会的外国记者平均年龄偏大,以白发族居多,中国媒体记者总体要年轻一些,看起来都像是80后,90后外国记者的穿着会更多地带有自己国家的标识,比如国旗或者国旗的颜色,当他们在报道或转播赛事时,这种标识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种自豪感
在她看来,中外记者还有个明显区别——外国记者更爱看报纸她作出此判断的一个依据是,我们有冬奥会的官方会刊,刚开始只有中文版,问津者不多后来很多人问有没有英文版,我们就推出了英文版,英文报纸往往出版没多久就发完了
此外,各国记者的性格也截然不同,比如在等待受理的过程中,日本记者或韩国记者可能是安安静静地站着等候,美国记者则会找话题和她聊天李遐告诉记者,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外国记者在路过自己所在的窗口时,会凑过来打个招呼,通常,会主动过来打招呼的英美记者比较多
通过这次的志愿服务,李遐也对中国有了更多的认识在她看来,一直以来,外国人对中国节庆的印象就是宏大隆重火红,没想到这次冬奥会开幕式以白色和蓝色为主,简约又精美,这让我非常惊喜,真正感受到了‘简洁’的魅力我相信很多外国人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在和其他志愿者在酒店里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时,李遐注意到,在唱国歌时,几十名志愿者同时站立起来,注视着屏幕上冉冉升起的国旗,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团结。。
李遐说,自己的名字遐有3层含义:一是远方,因为她来自远方,二是遐想,她喜欢思考和想象,三是闻名遐迩,她希望参与一些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这是她来冬奥会当志愿者的原因之一。虎年新春,我国散发疫情牵动着人们的心;佳节团聚,无数志愿者逆行“疫”线,为百姓的平安坚守。
这次志愿服务经历让她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这种大型活动如何运行将来,不管是做活动也好,做策划也好,这段经历都会对我的职业大有帮助她说,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真正地帮助别人,志愿者的很多工作都是日常的,琐碎的,但我仍然希望可以为冬奥会贡献一分重要力量——这就是我的梦想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