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效公益帮扶机制——民生银行ME创新计划教育支持项目纪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浇灌。
八年前的2015年,中国民生银行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 ,通过资助有发展潜力及社会影响力的组织及项目,带动更多机构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
如今第八届ME公益创新资助计划资助项目已陆续落地实施,作为该计划持续关注的六大领域之一,教育支持历来是ME创新计划最活跃的领域。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中国网财经记者近期陆续调研走访青海省多个ME创新计划教育支持项目,看民生银行如何赋能公益组织,创新打通项目支持链路,激发受益者的内在动力,建立从“助学”到“助心”、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长效教育公益帮扶机制,实现与受益人的“双向奔赴”。
“现在的受益者,将来的参与者”
自西宁飞至果洛,再从机场经近2小时车程辗转,记者来到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门堂乡。这里位处青藏高原东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格萨尔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被誉为“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一路走来,黄河蜿蜒逶迤,群山起伏连绵,牧场如地毯般铺开蔓延至天际,黑、白牦牛悠然信步其间。然而在这壮丽俊美的自然景观背后也隐藏着制约经济发展的另一面:全年无四季之分;年平均降水量居青海前列;严寒期长,全年半数时间日平均气温低于零度,即便在我国大多低海拔地区已是流金铄石的七八月,仍能感到丝丝寒意。
为了让那些曾经由于家庭等因素导致辍学和以畜牧为生的青少年以及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都从牧场回到学校,13年前,一座纯公益的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久治县多杰旦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在雪域高原上拔地而起,这里,也是本次记者探访的目的地。
在这所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的职业技术学校,那些因经济、家庭等因素辍学或未能考入高中的牧区青少年重新拥有了读书的机会。学校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汉语、英语、数学等课程外,还设有民族美术、民族服装设计、民族传统音乐与舞蹈、藏医药、旅游管理、藏汉文秘等多种集通识文化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课程。“我那时候特别困难,从小没有读过书,我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我希望这些孩子们都能读书,哪怕学一门技术,未来也可以靠这个手艺去养家糊口,传承文化。”谈及办学的原因,学校创始人多杰旦操着一口并不算标准的普通话对记者说道。
非营利公益办学,让牧区孩子享受到免费而珍贵的教育机会,但是维系学校运转,资金是一个摆在桌面上的难题。单单是开设职业技术课程中的耗材费用,如民族美术专业中的唐卡绘制课程中所需的各类天然矿石颜料、民族服装设计中所需要的布匹等,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还有如教师授课、学生吃住等等,处处需要用钱。
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培训,如何让他们不必再为耗材使用而“小心翼翼”?2022年,ME创新计划支持下,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以该校非遗技艺专业——民族美术、民族服装设计为依托,在该校开展专业非遗技艺创新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从采购培训物资到邀请发达地区同专业高水平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课程培训,再到选拔该校优秀教师“走出去”,前往发达地区接受培训,为该校两专业带来全方位提升,让牧区孩子们不仅“有学上”,更要上“好学”。
调研中,记者来到民族服装设计专业的实操教室,在数件兼具现代流行元素与传统藏族风格的藏装成衣背后,民族服装专业教师拉尔机正在缝纫机旁指导学生裁剪设计。她和她的学生,正是项目的受益人之一。在ME创新计划支持下,来自北京服装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高校的教师为学生开展了服装设计基础、钩织技艺、色彩构成等专业课程培训。为学校孩子们开阔了设计视野,提升了技艺水平。
“谢谢你们,也感谢基金会和社会爱心人士支持,如果不是项目的帮助,我们完全没有经济能力和机会完成学业、外出学习。”拉尔机动情地说道。来自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她,既是这所学校的教师,又是这所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十年前的秋天,初中毕业,由于经济原因濒临辍学的拉尔机在得知该校“一切费用全免”后,跨省来到这里学习服装设计;3年后,又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并在项目的支持下,前往外地接受培训后,回到母校担任专业教师。在寒暑假期间,拉尔机在项目支持下前往杭州、云南等地学习现代服装打版、设计理论与实操、非遗文化扎染技艺等,并在新学期将所学所得带回高原,并开始探索如何把多民族元素与现代制式服装设计结合,以藏族元素技艺制作并适应当今时尚潮流,并激发现代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为提升当地经济助力。
在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希看来,正是通过民生银行支持,让长期培训成为可能。“有了民生银行资金支持,我们才能请更高水平的老师来为孩子们做长期系统课程,而不是‘下课就走’的短期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非遗技艺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让非遗“展品”真正变成“产品”。该校党委书记才让南杰表示,学生的作品目前不缺销路。当下,该校也陆续支持成立了服装工作室和文化公司,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的同时,所售商品利润亦将用于学校建设。
调研中,记者看到,学校所教所授,已不仅仅是“授之以渔”,让孩子们掌握一门技艺;更重要的是,项目的支持让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技能培养得到传承。以乡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深度挖掘整合当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非遗文化产品与品牌,为当地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助力。
与此同时,在公益帮扶下,像拉尔机这样的农牧区孩子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改变了命运,随后又作为教师参与到教育一线,让更多孩子获益。“他们既是公益项目受益者,又是将来的参与者。”王希向记者说道。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在这所学校已并非新鲜事儿。当前,运转已13年的多杰旦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在ME创新计划的支持下,已有数百位来自民族美术和民族服装设计的学生接受培训,未来,他们之中也会有像拉尔机老师那样,再次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在这里,正向循环正在形成。
打通教育公益帮扶的“最后一公里”
“我的一位同乡在二十多年前这么和我说,他在城市里由于不认字也听不懂普通话,感觉像一头牦牛一样乱撞,想去问路,别人也都听不懂。‘牦牛’这个词,以及这种无法融入社会的心情,让我印象太深刻了。”在青海省玉树利民学校,创办人求松向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求松,一个80后的康巴汉子,是公益组织玉树利民协会会长,同时也是玉树利民学校的校长。
在牧区,之前像求松同乡那样拥有类似心理困境的“超龄牧民子女”,还有不少。求松说道,他们年龄普遍在16岁以上。由于没有知识技能、语言不通等,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慢慢变得对未来没有方向。“我很感谢我父母当时拉扯着供我读了书,但是对牧区的超龄孩子而言,他们就是缺少这样一个学习,重新适应现代社会的机会。”而玉树利民学校,就是为此而建。
这所针对16岁以上超龄牧民子女开办的公益性民办学校,建立于2010年玉树地震后,免费教授维生技能及文化课程来解决教育问题。在这里,学生修习维生技能,包括掐丝工艺、唐卡绘画、藏医、青绣、计算机、藏香、藏文书法等数个技能课程,并学习汉语、藏语、数学、思想品德等文化知识课程,学校免费提供一日三餐、住宿、学习材料等。
在解决了学生教育问题之后,很快另一个问题又紧随而来。由于玉树州地处高原,企业较少,就业机会少,学校虽然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毕业学生,但仍缺乏就业机会。同时因缺乏创业知识经验,对他们来说创业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解决孩子们的就业问题?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求松的脑海:创办一个成熟的社会企业,为学生就业及创业搭建平台,并以企业营利来支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在经过2年的校内工作室试运营后,2020年,学校通过自筹款82万元,在校外租用门面房建成450平方的基地,工作坊数量拓展至10个。经过两年发展后,随着就业学生和涉足工种增多,原有基地空间渐渐捉襟见肘。最终,2022年,求松通过贷款借款,自建1430平方的孵化基地场地,于2023年7月开始投入使用;同时,他以“玉树利民创业就业孵化基地 困境乡村青年就业帮扶项目”再次申报第八届ME创新计划并成功入选,资助费用将用于就业学生补助、基地扩大升级费用、本土非遗文化研讨会、产品研发设计制作等。
来到玉树利民创业就业孵化基地,记者看到,基地工作坊已经有四十多位技师,所制作品从唐卡绘制、掐丝制作、青绣到藏文书法等,类别丰富。“他们都是学校出来的毕业生。”求松介绍道。“我在利民学校学习了3年唐卡绘制,后来在校内工作坊试运行期间就加入进来了,在基地我的唐卡绘画技艺进步很快。现在我每月领到稳定的工资,大概四千左右,能靠技艺来养活自己和父母了。”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24岁唐卡画师多丁向记者分享道。
从公益办学,解决“超龄牧民子女”维生技能和教育困境,到筹办社会企业缓解毕业学生们后续就业难题。求松带领玉树利民协会正在打通从教育公益帮扶到就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而这一路走来,ME创新计划始终都陪伴与左右。当下,玉树利民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和十个工作坊,将产业发展和学校教学相融合,每年就业学生近50人,保持动态平衡,自产自销实现自主运营,以营利支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求松说,他始终相信,为孩子们带来改变的一定是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公益,重在深耕笃行,贵在久久为功。无论是为多杰旦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程添智赋能,还是持续多年支持玉树利民协会,实现从教育到就业的一体化闭环帮扶,这些只是ME创新计划支持的公益项目中的“太仓一粟”。自2015年以来,ME创新计划已经连续开展八届,中国民生银行累计为188个公益项目,提供8890万资金支持,惠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项目直接受益人数达27万余人次。
作为一家以“服务大众,情系民生”为使命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履行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持续为公益事业助力赋能。通过ME创新计划,民生银行正探索出一条企业公益资助的新路。一方面,以一套项目遴选、培训辅导、公众参与、媒体宣传、监测评估在内的成熟资助体系,确保教育公益资源的精准直达,稳步扩大;另一方面通过与熟悉当地情况的公益组织深入合作,完善捐赠—受托—受益机制,以公益帮扶的“星星之火”,助力探索可持续 “自造血”的公益新模式,让更多的受益人转化为公益的参与者、推动当地发展的行动者,让教育公益之路越走越宽广。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