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比《碇步桥》更戳中我的,是这部古籍的新生

来源:IT之家 2023-02-13 07:07:26  阅读量:7867   

这两年,中国传统文化频频出圈。

从去年央视春晚惊艳全网的《只此青绿》到今年口碑爆棚的《碇步桥》,从河南卫视《唐宫夜宴》《中秋奇妙夜》的刷屏,到三星堆文物的全网关注,再想到这几年的国潮、汉服潮、典籍热……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正迎来复兴的最好时代。

在此背景下,最近又有一个让很多国风古典爱好者兴奋的消息传来:中华古籍的头部 IP《永乐大典》数字图书馆已经顺利上线了!

了解《永乐大典》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是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一套大型类书。

它保存了 14 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和百科文献,内容不仅涵盖经、史、子、集,还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知识。

这部大典共 22877 卷,分装成 11095 册,全书约 3 亿 7 千万字,是我国最早最庞大的百科全书,比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大英百科全书》还要早 300 多年。

当真是不折不扣的东方世界文化珍品。

不过可惜的是,数百年来,战乱纷纷,《永乐大典》的命运也颠沛流离,损失惨重。

目前全球仅存 400 余册残篇,中国 200 多册。这次《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首次公开了 40 册内容,登录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就可以浏览。

数百年的历史动荡导致大典流散

而这样一件颇具意义的事,是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规划指导、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立项,同时由北大-字节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承接设计和研发。

整体来说,这个项目是政府机构、高校和科技公司合作的典范。

这次的项目从 2021 年 11 月就开始立项,国图出版社牵头,参与人员主要是字节跳动研发团队,和北大古籍文献专家。前者提供技术、创意和设计,后者提供学术背景支撑,并且就网页设计提供建议。

双方在接近一年的时间里,从内容出发,落实到设计,再从设计回归到内容,一遍遍将产品打磨成型。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最终的成果。

首先打开网站,古典、素雅且符合现代审美的风格扑面而来。

主页内容分为 6 个板块,分别是初见、流光、惊鸿、珠联、缀玉、遗编。名称用词考究,富有古韵。

初见板块最大的两点是一本 3D 立体动画模型的古籍,点击相应按钮,可旋转和翻页,在此场景之中,用户对于古籍有种可感受、可触摸的沉浸式体验。

古籍模型周围有玉玺和笔、墨、纸、砚。主页下方分为大典概览、开本尺寸、卷册数量三个栏目,用户依次点击进去,能直观地对大典的内容、书本大小、卷册数做进一步了解。

流光板块页面亦为动画背景,楼阁亭榭,香烟袅袅,钟鸣鸟啼,烘托出古籍的厚重感。

这个板块相当于一个科普介绍的板块,重在呈现数百年来《永乐大典》的几个历史节点,包括鸿篇问世、浴火重生、监守自盗、兵连祸结、残章犹散、合浦还珠六个节点,依次点击,可从中更清晰地了解大典的命运及历史。

第三板块惊鸿则主要介绍大典的编撰方式和编撰内容,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留了许多古籍的文本原貌,并收录大量宋元时期的古籍。

第四板块珠联则提供了大典的检索功能,包括检韵和编韵,可以在这里通过韵部检索到大典的具体章节。

第五板块缀玉则列出了《永乐大典》中的辑出文献,凸显了大典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最后一个板块是遗编,展示了目前《永乐大典》的分布情况,页面中有一个地球模型,用户可以转动模型并交互,直观地了解大典的分布和馆藏信息。

能够实现这种出色的观看和交互体验,与字节跳动及北大古籍专家团队们的精益求精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应用。

相信大家在体验时也能感觉到,这次《永乐大典》数字图书馆最大的亮点之一,是 3D 化。正是 3D 化,让《永乐大典》能够以直观、自然、沉浸式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而负责 3D 化解决方案的,是字节跳动的技术团队。

具体来说,把 3D 技术移植到古籍阅读平台,字节跳动的技术团队解决了以下问题:

  • 360 度还原《永乐大典》原貌;

  • 控制 3D 模型的 360 度旋转;

  • 在低端设备中查看《永乐大典》时的性能;

  • 标记点随模型转动的问题;

  • 古籍流散数据在首屏渲染中的性能问题。

详细的技术方案,我们可以举例来说。

比如第一步是要 360 度还原《永乐大典》的原貌,字节跳动使用了如点光、平行光、漫反射光等不同的光源,并且配置这些光源不同的位置、角度、光照强度、光源颜色、光源衰减量。

书籍表面的贴图组合包括凹凸贴图、法线贴图、光照贴图等,它们共同作用到模型上,以还原出《永乐大典》本来面目。

另一方面,他们利用 shadowMaterial 组件,通过调整组件的位置,旋转角度以及透明度,来实现大典在桌面上的效果。

通过这些技术,我们看到的数字版《永乐大典》才能栩栩如生。

再比如控制大典模型 360 度旋转方面,在以往的场景中,大多通过 Orbit controls使相机围绕目标进行轨道运动。

但是这个场景中,《永乐大典》的阴影需要始终保持在页面下方,所以技术人员需要构建模型,使之能够跟随鼠标 360 度转动,且实现模型的惯性转动。

为了让低端性能设备也能流畅查看《永乐大典》数字版,字节跳动的技术人员也对相关应用程序做了创新和优化,比如书籍内页材质的懒加载,模型源文件压缩,模型动画帧按需加载,模型预加载等等。

利用这些手段,他们有效地优化了性能,带给用户更加顺畅的体验。

最后,还有古籍流散数据在首屏渲染的问题也很重要。在这次项目中,流散数据需要在首屏绘制 80 多条线段并附带动画效果,如何使这 80 多条线段动画流畅且不卡顿地展示出来,字节团队通过自定义材质的方式,实现了一种线段材质的组件。

也就是,通过将线段长度传入材质中,绘制出等距离的虚线;再通过传入的百分比参数,控制线段渲染的长度,从而高性能地实现线段动画。

总之,字节跳动研发团队在技术上的创新和应用,为这次《永乐大典》数字图书馆项目打下了坚实地基,也为读者更好地阅读原文铺好道路。其意义不言而喻。

当然,要做好这个项目,只有技术上的创新肯定不够。因此,来自北大的学术顾问团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项目开始以来,他们依托于北大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共同策划数字化方案,同时不断协调国图出版社和字节研发设计人员。一方面,从国图出版社获得古籍高清影像素材,附于每个章节内部;另一方面,则为字节的团队介绍《永乐大典》的相关历史背景。

去年国家图书馆开了两个展览,一个是“《永乐大典》特展”,另一个是“中国古籍史陈列展”。字节跳动团队看完展览后,集体花费大量时间学习相关古籍知识,从《永乐大典》的内容组成,到知识管理方式,再到程序设计和美工设计。

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北大学术顾问团队不断沟通,听取建议,双方紧密的合作,才让《永乐大典》的数字化达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永乐大典》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大众读物,它里面并非全是枯燥难懂的内容,而是融合了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于一体。当年朱棣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皇家思想指导编撰《永乐大典》,而是故意容纳很多民间知识,这也让其变得丰富易读。

大众读物,就应该以贴近大众的方式传播。这一次《永乐大典》的数字化也体现了这个宗旨。对于接下来的传播,专家团队还给字节规划了多达 15 个传播方案,都是避免教科书化的,例如与抖音文史创作者合作,发布几组趣味性讲解古籍的视频等等,目的就是不让古书成为孤岛,而是要降低门槛,触及更多的人。

细想,如果没有数字化技术,没有这次项目中各方投入的努力,《永乐大典》也许只是放在博物馆里的一件文物,其中的文字思想与大众难有关联。

而在这次公益性的数字化平台加持下,《永乐大典》的价值和光辉便能得到重新释放,并且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更关键的是,有了这次《永乐大典》数字图书馆项目的成功案例作为经验,未来我们也可以期盼更多古典书籍数字化的进程得以推进,大众也能借此再度领略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风貌。

可以说,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未来的事。

当看到中国那些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被现代技术打磨掉历史与岁月的尘埃,重新熠熠生辉时,这种奇妙的感觉相信会触动到所有人。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科技人文主义了吧。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

300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