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是上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也是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途径。上海近期制定的《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未来五年上海制造业的发展明确了重点目标、主要方向和任务举措,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化突破数量达300项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制造业承前启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在民用航空、高端装备等关键战略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加快发展,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引进培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总部机构、龙头企业、功能平台等。2020年,上海实现工业总产值3.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657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25%,顺利完成“十三五”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奋力迈进的关键阶段。在总体目标上,《规划》明确,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主线,到2025年,产业基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端产业重点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协同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打造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下坚实基础。展望2035年,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优势明显增强,“上海制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名片,基本建成高端制造业增长极和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同时,《规划》还从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品牌显示度、数字化转型等4个维度,提出了18项具体指标。比如,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夯实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化突破数量达到300项;培育品牌引领示范企业200家,打响“上海制造”的名企品牌;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提高100台/万人,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力争2025年三大先导产业实现规模倍增
在发展重点上,《规划》提出构建“3+6”的新型产业体系,即三大先导产业、六大重点产业。其中,“3”是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是产业发展的“先锋队”,要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市产业发展。“6”是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集团军”,融合制造和服务,打造产业集群。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在发布会上介绍,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是制造业规划的亮点和重点。“3”是“6”的“子领域”和先行领域,三大先导产业是将六大重点产业中承担国家战略、体现高端引领功能的细分领域,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方面,发挥三大先导产业引领作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要加快落实三个“上海方案”,协同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三大先导产业实现规模倍增。
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六大高端产业集群,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推动制造向服务延伸,加强产业细分领域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此外,前瞻布局下一代通信、类脑智能、新型生物制造、氢能高效利用、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积极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研发和设计服务、产业电商等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十四五’,我们将按照‘3+6’的蓝图施工,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出产值、出品种、出效应,紧抓大项目签约、落地、开工,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和能级,形成两个万亿级、4个5000亿元级的高端产业集群。”吴金城表示。
10项重点任务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规划》提出了加快产业数字赋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强化项目投资牵引、培育卓越制造企业、促进产业人才汇聚、加快塑造产业名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服务双循环新格局等10项重点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五个化”,即高端化、数字化、集群化、品牌化、绿色化。
坚持高端化发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围绕高端产业,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创新生态链,推动一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增强核心技术供给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业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制造工艺和装备、产业标准与基础技术检验检测系统等“五基”领域,打造具备更强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十四五”期间再建设5~10家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和市级创新中心。
坚持数字化赋能,构建发展新优势。实施智能制造、“工赋上海”行动计划,推进数字技术全面赋能制造业发展,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能力,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深化5G+工业互联网应用。
坚持集群化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链。围绕大飞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等具有基础优势的重点领域,促进集群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强化项目投资牵引,建设100个以上产业能级高、产业链带动性强、社会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工业投资规模累计达到8500亿元左右。
坚持品牌化提升,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持续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名品”要加大制造精品供给,促进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名企”要实施世界级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硬核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梯队培育链;“名家”要引进培育产业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产业英才,力争三大先导产业人才规模实现倍增;“名园”要加快推进品牌园区、特色园区的建设体系,培育50个左右的市级特色产业园区。
坚持绿色化转型,打造绿色制造领跑优势。全面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聚焦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全力支撑做好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坚持调整和引入相结合,加快低效企业结构性调整,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引入更多高成长性项目。
滚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00家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靠近。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早提出,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并于2019—2021年公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今年年初,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2021—2025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这些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将是“十四五”时期新一轮政策红利的起点,“专精特新”小巨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正驶入快车道。上海“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具有专业化程度较高、细分领域地位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等特点。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有效期内“专精特新”企业300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2家,数量一直位居全国前三位。在工信部近期刚刚出炉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上海又有多家公司成功入选。同时,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三的企业共603家,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有75家,有316家企业设立了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院士工作站。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强调,上海要做精“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中小企业长期专注细分领域的研发制造、工艺改进和市场拓展,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强产品质量提升和企业品牌培育;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在设计研发、生产配套、企业管理等方面相互合作。
根据《规划》,上海将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分层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道路,增强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基础领域和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到2025年,滚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00家左右,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左右,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