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举行了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出席发布会,介绍科技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我们对关于大气污染相关的信息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希望能抛砖引玉,找到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新思路。
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三板斧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了近年来在科技支撑臭氧污染和PM2.5协同防控方面开展的工作、公关成果以及进一步的打算。邹首民司长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了回答。
一是强化科学研究,夯实科学治污基础。通过科技攻关和课题研究,逐步探明了臭氧污染形成的机理,进一步深化了对臭氧污染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提出了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思路和污染减排策略。
二是坚持科技先导,完善精准防控体系。逐步形成了天地空一体化的臭氧及其前体物综合立体监测体系,基本实现了短期精准预报和中长期趋势预报,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融合卫星遥感、自动监控等多源监管数据,通过大数据的协同分析,大幅提升了问题线索识别的精准度。
三是强化科技帮扶,助力地方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组织实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派驻52个专家团队深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苏皖鲁豫交界等区域54个城市一线进行驻点跟踪研究和技术帮扶指导。
深入开展科技帮扶,助力地方和企业依法科学治污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科技帮扶工作,建立了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在重点区域流域组织开展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等,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完善,通过“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一事一议”科技咨询服务、“一题一训”技术培训等多种模式,为地方和企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引领。
环保产业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邹首民认为,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重要的保障。
一是环保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逐步提升。2021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2.18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11.8%。
二是新技术新成果不断转化应用,有力支撑了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是环保产业体系和布局更加优化。涵盖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装备制造、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投资运营、综合咨询等环节。
四是环保产业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绩效服务、环保管家、环境金融服务已呈快速发展态势,PPP模式逐步规范,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正加速向环保领域渗透融合,提升了精准治理效果。
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
此次发布会反复强调了科学技术、科技支撑等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未来大气污染治理的发展方向,这也是福赛生物坚持生物技术创新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还是支持地方和企业依法治污,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为了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部也采用了以科技项目为龙头,夯实科学治污基础;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促进科技创新和污染防治深度融合;以创新组织方式为途径,凝聚污染防治攻坚合力等方式,鼓励各部门及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以国际先进成果,助力大气污染治理
作为长期致力于复合生物酶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福赛生物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FS复合生物酶研发成果,并且开创性地将这一成果应用到了臭氧污染、PM2.5污染治理以及PM10协同治理、VOCs协同治理等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臭氧污染治理方面,生物酶臭氧净化剂与臭氧结合时生成O2,臭氧净化剂自身则被氧化成可供植物吸收的成分,且净化剂中的生物酶成分,能催化加速这一反应,大大提高了祛除效率,同时还具备无色无味、无毒无害、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广泛适用于城市大气治理、工业园区及周边臭氧超标以及封闭环境中的臭氧污染治理。
在PM2.5治理方面,产品中的活性高分子成分带有正电荷,具有强力的吸附凝聚功效,使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团聚与产品中的液体凝聚成小液滴降落,从而净化空气,适用于城市大气环境PM2.5污染治理、工业园区及周边开放环境PM2.5污染治理以及工业环境厂房、车间内部的PM2.5污染治理。
总结:大气污染不但影响空气优良天数,还是潜在危害人体健康的“元凶”,并且不同种类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呈现出1+1>2的现象,例如同样的PM2.5浓度环境下,臭氧更高的环境中,颗粒物对人体危害也会增加,而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无疑是保护人民群众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