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激光电视曾经“异军突起”,迅速闯进大众视野,一度风光无限,甚至被视为电视市场下一任“接班者”,然而从2022年开始,激光电视的表现却变得黯然失色。
来自中怡康、奥维、洛图科技、Omdia等多方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激光电视行业出现了历史性的规模萎缩,主流数据表明2022年国内激光电视销量在20万台上下,较2021年萎缩近2-3成,天生不足的激光电视在“蒙眼狂奔”之后还是不可避免地“摔跤”了。
激光电视市场之所以在从风光无限到黯然失色,其萎缩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产品本身的先天性缺陷,或者激光电视产品并未完全成熟。今天,我们就对激光电视的缺陷进行简单的科普,以期对消费者提供更加客观的观点。
亮度与对比度问题:辉映中透露暗淡
激光电视在色彩饱和度和动态范围方面表现出色,但在亮度和对比度方面却略显不足,这就导致激光电视的抗光能力极差,在明亮的环境中观看激光电视时,画面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光线一旦比较亮,画面就会变得灰白,看不清楚电视画面,让人难以享受到真正的观影乐趣。
需要注意的是,激光电视在清晰度方面与其宣传的“4K画质”也不相符,更多是利用像素移位技术,使成像芯片的微镜以120Hz频率对角位移,实际画质仅有2K左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伪4K”。相比之下,液晶电视在亮度和对比度方面表现更加出色,同时4K也早已成为行业成熟性技术,能够给予用户带来更为震撼的视觉效果。
色彩准确性与稳定性:难以守住真实画面
尽管激光电视在色彩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色彩准确性和长期稳定性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具体说来,激光电视使用激光作为光源,激光发射的光线是单色光,主要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然而激光光源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可能存在一定的波长偏移或颜色不均匀的情况,这就会导致色彩偏差的产生。
目前市场上的激光电视主要有两种类型:RGB激光和红绿蓝三基色激光。RGB激光技术在显示色彩时可能存在色彩平衡问题,导致某些颜色偏离了标准色彩。而红绿蓝三基色激光技术则可能由于光源发射的光线无法完全符合所需的红绿蓝三原色的特性,也会引起色彩偏差。
同时激光电视在制造过程中需要进行色彩校准,以确保显示的色彩准确。然而不同制造商的色彩校准标准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在同一批次的产品中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都有可能导致激光电视在显示色彩时存在偏差。
此外,长时间使用后激光光源的颜色性能可能会出现衰减,导致画面的色彩表现不再准确,给观众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能耗与散热问题:高能耗背后的燃眉之急
激光电视的高能耗问题成为了许多消费者和环保倡导者的关注焦点。由于激光光源的高功率需求,激光电视在长时间使用时消耗大量能源,不仅给消费者带来高昂的电费支出,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激光电视的高能耗还导致了散热问题的凸显,一些激光电视产品在散热设计方面存在不足,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过热现象,给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带来了困扰。
护眼与健康问题:看家技术沦为概念营销
在激光电视发展历程中,护眼一直被视为其“看家技术”,原因是激光电视制造商认为激光电视和其他电视、投影仪等设备相比,对眼睛的伤害要小一些,因为它采用的是漫反射成像方式,而且是全像素反射,用户看起来清楚、舒适,还能规避有害短波蓝光,对保护眼睛有一定的效果。
的确,激光电视制造商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少激光光线对眼睛的潜在伤害,例如使用滤光片和光学设计来降低光线强度和调整分布等等。但是激光电视被宣传为护眼的说法可能是有争议的,因为激光光线本身具有一定的眼睛伤害风险。
激光光线属于高能量、高聚焦的光线,如果直接暴露在眼睛上,可能会对视网膜造成损伤。特别是在接近距离观看或直视激光光源的情况下,风险更高。因此激光电视本身的光源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曾就4K超大屏液晶电视和4K激光电视进行过视觉疲劳测试,经过专业医生团队的实测显示,相比于激光电视,液晶电视的表现似乎是要更为“护眼”的存在。此次实测也再次引发了关于激光电视“护眼问题”的讨论,究竟是创新技术、还是营销噱头,想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而言之,激光电视并不是绝对的"护眼"产品,其眼睛伤害的风险仍然存在。
写在最后
激光电视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虽然在画质和色彩表现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但在亮度与对比度、色彩准确性与长期稳定性、能耗与散热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缺陷,而其长期被视为看家本领的“护眼”也屡屡遭受质疑。
如果说早期的激光电视凭借营销与创新理念迅速成为了电视行业的新生力量,但是其与生俱来的缺陷如今却成为了激光电视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的最大拦路虎,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需要权衡再三其优点与缺陷。
未来,希望激光电视制造商能够持续改进和创新,解决这些问题,以提供更加出色的产品体验,满足消费者对于高质量视觉享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