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举行,交流互鉴推动双城共进

来源:东方网   2024-03-11 14:24:25  阅读量:18700   

3月10日,“交流互鉴、双城共进——首届沪港文化学术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举行。论坛设置主旨报告及两场交流发言,来自沪、港、粤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沪港文化展开学术交流,带来思维碰撞。

“海派文化交流大使”证书颁发仪式。活动方供图

活动现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陈家泠、著名钢琴艺术家孔祥东获颁海派文化交流大使证书。陈家泠发表感言表示,海派文化具有引领性、创造性、经典性,这是上海的文化基因。而新时代有了新的变化,加上江南文化、注入红色文化,与固有的海派文化融为一体,将形成新的“化学反应”。

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以《海派文化中的日本因素》为题,讲述海派文化研究必须拓展视野,不仅看到域内还应放眼域外。他以味精、黄包车等器物以及人文社科术语的引进为例,启发思考日本文化因素对海派文化带来的印记。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子善以《文学:沪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为题,从文学的角度切入,看海派文化和香港文化的交流互动关系。“最早追溯到一个半世纪前,1874年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其创刊人王韬是从上海起步的。1929年末到193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中心,不少香港的新文学爱好者向上海报刊投稿。1950年代以后,沪港文学交流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迎来新的春天,如巴金的后期代表作《随想录》最早就在香港三联书店推出,这是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和思想解放史上的大事。”陈子善表示,期待未来有人编写一部沪港文学交流史,记录和彰显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

“香港和上海可以称为中国电影的‘双城记’。香港和上海存在相似的历史背景、城市属性,且电影交流已有127年,两座城市电影要素的流动上,有着中国电影史的重要篇章。”?交流发言环节,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以《沪港电影:在相互成就中砥砺前行》为题进行报告,他回顾了沪港电影竞争且合作的共生关系,“当下的上海电影和香港电影面临着一些困难,200年来某种意义上它们都有些老了。在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的结合当中,是否可以再碰撞出一些创新的火花?这对下一步很重要。沪港电影不能局限拍摄上海电影或者香港电影,应该共同打造世界电影。”

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程波以热播电视剧《繁花》为例,指出《繁花》的拍摄模式对沪港两地影视合作非常有借鉴意义和启发性。“《繁花》背后有沪港两地文化互有认同感的创作者共同合作,从中能看出沪港两地电影合作的更多前景。”程波进一步提出,在沪港双城交流互鉴的基础上,未来或许可能再扩展为沪港台三地的深入交流,促成上海、香港和台北三城之间更为紧密的文化联结。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