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上海这个赛会品牌又放大招
从高端装备制造、未来智能到信息技术,从生命健康、绿色环保到文化创意与农业科技,8月24日,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变身各路人才巅峰对决的赛场——“上海国投杯”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这里拉开帷幕,通过重重选拔的139个优秀项目将在两天时间里完成路演,决出名次。
作为上海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的国际性赛会品牌,本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力争加快集聚一批引领科技自主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层次创业人才。
全球人才纷至沓来
“以前是我们找项目,现在是我们发出邀约后,全世界的项目纷至沓来。”上海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朱民一路见证“海聚英才”成为上海人才工作的“金字招牌”。他感慨,大赛之所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人才,说到底还是因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影响力不断跃升,“创新之城”的精神品格愈发深入人心。
总决赛聚焦的六大产业赛道,也旨在回应一座创新之城的发展需要。据介绍,139个项目均围绕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需求,不少技术和产品已领先国际水平,取得专利等知识创新性产权成果,能填补国内关键性短板,在某个行业或领域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
“激光波速很窄,空间衰减也比较大,你们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卫星之间的通信链路能稳定建立吗?”“零部件国产化程度怎么样?”大赛现场,上海穹窿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谭俊从容回答评委的提问。就在今年2月,穹窿科技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民营全自主可控的超高速星地双向激光通信终端搭载火箭顺利升空,开启了激光通信业务应用快、低成本、商业化的新时代。
“我们的宗旨是让仰望星空不再昂贵。”谭俊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深耕空间激光通信行业十余年。他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在上海创业的原因很简单:上海航天产业集中度高,市场承载力大,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也很有吸引力。公司成立3年多来跳跃式的发展,更增强了他和团队的信心,“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上海对未来人才、未来产业的重视”。
打出引才“组合拳”
在未来智能赛道的舞台上,上海拟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郭子兴带来了一个名为“嵌入式多模态数据库蜻蛉”的项目。下台后他松了口气,“说真的,创业比想象中难多了。”从字节跳动前资深开发工程师转型为创业者后,他的压力一点也不比过去小。好在去年这一项目已经获得种子轮融资,也有望在“海聚英才”的大平台上被更多人看见。
总决赛主审评委团包括两院院士、上海市杰出人才、行业专家、投资专家、业内知名投资机构董事长、总裁或创始人、合伙人。一位评委告诉记者,打分将按照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不同评分标准,重点考量人才项目的创新性、项目团队实力、商业模式、社会价值、发展现状等。“项目大小并非决定因素,我们也很希望发掘一颗颗小种子的高成长潜力,让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比赛现场还开放观摩预约,全市众多园区、孵化器等专业人士观摩,进一步挖掘锁定人才,开展配套服务。
为更好支持大赛获奖选手在沪创新创业,本届大赛进一步升级奖励政策。近期,市委人才办出台了“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奖励政策,为获奖人才提供金融支持、产业支持、人才发展等维度支持举措16项,为获奖选手扎根上海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例如,大赛畅通投融资渠道,获奖选手最高可直接申请1000万元的人才信用贷、3000万元的企业信用贷。其中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的,可直接申请最高1亿元的公司信用贷款。此外,支持优秀人才来沪发展,获奖选手及团队核心成员最高可申请人才引进落户5人。针对尚未在上海市注册企业的获奖选手,在全市“海聚基地”范围内提供最高300平方米的免费办公空间。符合条件的获奖选手可入选上海市人才计划,并享受生活补助、参保、税收、子女入学等方面相应支持政策。在参赛补贴方面,总决赛最终获得金、银、铜聚奖获奖选手,可分别获10万、5万、3万元参赛补贴。
常态化开启配套活动
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举行,也标志着2024年“海聚英才”创新创业活动月启幕。
这young创未来、国际人才超链大会、“数据要素×AI”二重奏青年创新创业研修营、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创新论坛……据悉,30项涵盖人才培训、人才赛事、沙龙、论坛、艺术交流、跨界文旅等丰富形式的人才创新创业活动正相继出炉。市人才局发动各区多点联动,以“海聚英才”创新创业活动月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此外,“海聚英才”常态化路演大厅也正式启用。作为“海聚英才”品牌展示空间,路演大厅特别设置了“聚、创、链、融”四大板块,将导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资源,开启一系列人才配套活动,持续助力人才圆梦上海。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