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刊大改革:别只给“接收/拒绝”,咱把同行评审内容一块亮出来
一本顶级杂志将颠覆科学出版的游戏规则。
今天,生物学杂志eLife正式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
取消论文接受/拒绝的规则。
将同行评审的文章与评论一起发布。
这种模式正式命名为eLife评估。
它的目的很明确:让论文发表公开透明。
根据官方介绍,这将是2023年1月起eLife唯一的运营模式。
消息一出,在学术圈引起了不小的热议就连《科学》也马上发文,形容为颠覆
传统的同行评审已经过时了
ELife的激烈行动并非毫无预兆。
事实上,早在去年,eLife就决定今后只接受以预印本形式发表的论文。
说白了就是先发布,再评论。
在过去18个月的试验中,eLife已经发布了超过2,200篇关于bioRxiv和medRxiv的预印eLife评论。
然后eLife发现:
以bioRxiv为例当我们点击eLife选择的一项研究时,可以发现在网页的右侧,会弹出对这篇论文的评价和讨论
在eLife评估下,还会显示一些公众意见。
这是eLife发布文章的最终风格,可以说是相当的公开透明。
当然,eLife也直言不讳地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
科技出版亟待整顿。
在eLife看来,以前的科技出版体系过于依赖同行评审,期刊会根据同行评审的结果做出接受/拒绝的动作,但具体内容并不公开。
因此,许多研究的潜在价值被剥夺了。
但更重要的是,eLife认为现在的学术圈过于关注论文发表在了哪个期刊上:
研究者看重的不是发表文章的内容,而是期刊名称。
另一方面,期刊似乎从传播科学的角色变成了看门人,它们似乎在决定哪些科学家的研究是成功的。
甚至在官方文章中,eLife也用扭曲,毁灭,追逐名利,病态等词汇来描述传统科学出版的机制。
但在eLife看来,真正的科学成果应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衡量科研质量的指标不再局限于期刊水平。
可是,eLife也揭示了她的新模式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们无法审查所有提交给我们的预印本。
同时,对于出版成本,eLife也表示:
伴随着方法的改变,我们将把出版成本降低到2000美元。
一直在尝试创新。
说起eLife,经常涉足学术圈的人第一印象可能是:
影响因子不是特别高,但是里面的文章水平还算可以。
其实真正了解了eLife的创立过程之后,对这种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ELife成立于2012年它最初的定位是开放获取期刊,并致力于改变科研交流的方式,以创建多元化的学术交流社区
由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和英国惠康基金会赞助。
ELife根本不关注影响因素。
如何摆脱顶级杂志的暴政。
在文章中,兰迪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不喜欢学术圈有影响力的因素主导的氛围,打破CNS对学术圈的垄断。
也有人说,是那些著名的期刊制造了畸形的激励机制,阻碍了科学家做出更好的成果。
此外,他还提出了摆脱专制的四个方向:
避免使用期刊名称和影响因子作为评价质量的替代指标,
应聘职位时,弱化简历中的影响因素等文章指标,强化叙事说明的研究意义和成果,
高校等机构不以期刊品牌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标准,
出版商应该停止宣传影响因子的重要性。
后来,迈克尔·艾森接替兰迪担任《eLife》主编,继续与学术专制作斗争。
艾森把期刊的概念称为时代错误,并一直在朝着没有期刊的方向努力。
此外,他还将矛头指向直接退稿,认为不经过适当的稿件审查,很难做出直接的判断。
虽然它不会马上摆脱期刊的概念,但至少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开始。
现在,eLife终于要彻底改变了。
网友:普通读者太难了。
但似乎有些网友对eLife的所作所为并不买账。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博士后研究员杰森·帕尔多说:
我没有兴趣看别人的同行评论。
甚至有网友直接否定了通过同行评议来判断文章质量的方法,称从来都不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好方法。
同时,也有其他网友对这种做法提出质疑这真的合理吗
不就是两个决策过程合并前移,直接在是否接受同行评审上做出最终决定吗。
不过,以上都是给圈内人看的。对于一个专业知识不足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变化其实会影响体验:
不确定这是不是好事,只会让普通读者更难判断文章的好坏。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改变完全实现后,eLife的品牌影响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最终可能会变成一个纸论坛。
但现在说还为时过早。
参考链接: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猜你喜欢